当前位置:对照品 > 新闻中心 >
查询时请注意选择相应的产品编号
土壤腐殖的含量常用作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土壤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基地,一个高肥力的土壤必须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为作物调控适宜的水、肥、气、热,为作物转化、保存并持续提供所需营养元素。这主要依靠土壤中生活的、每克土以亿计的微生物的作用,而微生物生活主要靠有机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为消费者,微生物为分解者。地球表面有限的营养元素就靠微生物这个分解者,才能进行循环使用。这个分解作用,主要在土壤和水体中进行。所以最合理的措施是尽可能将动、植物废弃物投入土壤中,促进微生物大量繁殖。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植物生长利用;同时,也合成它们自身的细胞,将营养元素在细胞中保存而不被流失。微生物死后,营养元素又可被矿化给植物利用。它们不断地生生死死,担负起为植物转化营养、保存营养和长时间提供营养的作用。另一方面,微生物也不断将有机物转化为腐殖质。腐殖质与微生物分泌的大分子物质一起,使土壤矿质颗粒凝聚成团粒结构,营造适宜于植物保水、保肥、调温、通气的生长环境。所以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常用作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这也是中国农民几千年实践积累的经验。
  20世纪初叶,欧洲和美洲均因人口增长而可开采的氮肥资源(智利硝石)用磬而焦虑。美国的农业局长来东亚,特别是在中国考查后,写了《四千年的农民》一书(F. H. King著,1911),惊叹中国的传统农业是“种养结合,精工细作,地力常新”的“无废弃物农业”。的确,当时的中国只靠有机肥种地就养活了4亿多人口。今天,面对人口持续增长,需更多粮食,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须在重新重视有机肥的基础上,适施化肥,实行有机无机结合施用。有机肥无机肥必须按适宜的碳氮比例(C/N约为25/1)混合。如比例过大,土壤中的微生物将与作物争夺氮素营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时,即使化学氮肥使用量大一些,也会被微生物作为生物量保存下来,避免其大量流失,造成面源污染。过去强调有机肥(秸杆加牲畜粪)必须先长期沤制,达到碳氮比为25/1时施用,而现在可加入化学氮肥调节碳氮比。因此只需短时间堆制,经过高温发酵,杀灭病菌、虫卵后即可施入土壤。
  世界上已经广泛采用的秸杆加化肥免耕覆盖也是个有效措施。我们曾在一块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地上,比较研究过秸杆免耕覆盖和翻耕的效果。结果表明:秸杆覆盖免耕地地表水入渗率、土壤持水和供水能力均较高;气温最高的7月份土壤温度可保持在30摄氏度以下,适宜玉米生长,但春季升温较慢,不利于小麦拔节;表土层(0~15cm)微生物生物量免耕地中高50%以上,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翻耕地,特别是碱解氮、有效磷及磷酸酶等酶活较高;而硝态氮含量却明显低于翻耕地,可减少氮素流失。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高,土壤孔隙度增大,结构改善。这表明秸杆覆盖表土,形成天然生态分解亚系统,主要功能在于微生物分解、固结和释放养分,并能缓冲外力对土壤的冲击,使养分再循环能力提高。
  北大荒垦区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秸秆还田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46.7%,迄今已经使得有机质含量恢复到开垦初期的较高水平(4-7%)。而且,除速效钾外,其它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提高。2006年秸秆还田达到1300万亩,相当于投入肥料氮5.2万吨、磷2.4万吨、钾9万吨。所以,有机肥的使用是减少化肥依赖、培肥土壤的一条有效途径。如能将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变成有机肥料,既可养地、又可减少污染,是实现绿色农业的重要措施,这也符合自然界元素生物小循环的规律。目前在秸杆免耕覆盖中存在的某些问题,需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研究解决。土壤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不仅要注意保量,也要保质,即保持其肥力水平。
上一篇:农村农田的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问题 下一篇:植物生长所需大量氮素营养均来源于大气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xy/left.htm

    

    2011-2018 北京莱耀生物版权所有豫ICP备17046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