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对照品 > 新闻中心 >
查询时请注意选择相应的产品编号
溶解的活性磷能够有效地抑制蓝藻的迸发
      
  能够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吸附、固定和去除可滤过的溶解的活性磷(filterreactivphosphorus,能够有效地抑制蓝藻的迸发。一种改性的膨润土。澳大利亚研发和实际应用了一种“固磷剂”Phoslock商品。污染的淡水水体也可采用往其中投加除磷剂的方法来防止其富营养化和水华。例如。FRP,主要为正磷酸盐,从而使藻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这种产品是以颗粒的形式运送到现场,并以水浆的形式喷洒于富营养化水体中,并与其均匀混合,这样“固磷剂”Phoslock吸附水体中含有的溶解性正磷酸盐,并在水体底部形成稳定的堆积层。然后,这一产品在堆积层上形成一层薄的覆盖层,能够将溶解性磷予以固定,断绝了藻类的营养源,破坏了藻类生长增殖的循环路程,抑制了藻类的生长,杜绝了其迸发和水华。固磷剂即使在缺氧环境中和广泛的pH盐度和温度范围内都能牢固地固定磷而不溶出再次进入水体水中。Phoslock完全惰性的几乎能在绝大多数条件下能将水体中溶解性磷去除到检测极限以下。Phoslock可有效地用于天然的和人工的水体(包括湖泊、水库、景观池塘、娱乐性水体等)藻类水华控制;用于污水处置厂的实例中,Phoslock能使出水达到最严格的排放规范,并防止了受纳水体水华的发生。
  研发成功的硅藻精土(纯度达90%以上)为提纯和改性的硅藻土,能高效地吸附和去除污染水中的磷。硅藻精土呈粉末状,既可以粉状直接投加入污染水体,也可以水浆的形式投加,同时用可移动的曝气搅拌机(如安装在船上的硅藻土投加设备和曝气搅拌湖北鹤设备)将其与水体水充分混合和反应,水体中的溶解性磷化物(如正磷酸盐)被其吸附和固定,沉于水体底床上。好氧和缺氧的条件下都不会溶出;再次搅拌悬浮于水体时仍能继续吸附和固定溶解性磷,如此重复多次应用仍能继续有效地除磷。此外,硅藻精土还是硝化菌的良好载体,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还能高效地进行硝化而去除氨氮。污水处置厂中,淹没生物膜与活性污泥(SBF-A S共存的复合生物处置系统中,曝气好氧生物反应池的前端投加硅藻精土(干式投加或湿式投加)进入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实现生物除磷与化学沉淀处置相结合,使最后出水TP浓度一直≤1mg/L,例如。硅藻土也有吸附除磷的效能。粘土矿中除膨润土具有吸附除磷的效能外。大都在0.1-0.5mg/L范围内。
  因此。为了防止蓝藻迸发或其它藻类水华,其实粘土大都具有吸附除磷的能力。富营养化水体。可往其中投加粘土水浆,并予以混合搅拌。为此,最好采用装置在专用船上的粘土浆配制和投加设备和曝气搅拌混合等设备,富营养化水体中用多条专业船进行等间距和一线排列的投料和曝气搅拌混合作业,能有效地吸附去除水体中的溶解性磷化物。任何藻类的过度生长繁殖并发生水华,其前提条件是由足够的阳光入射使其进行光合作用;只要把水搅浑,阳光难以射入水体,任何藻类就难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也就难以生长繁殖,更难以迸发成水华。当然,这些吸附了磷的粘土堆积于水体底床后应定期疏浚挖出运送到适宜的地点作最后处置或利用。
  包括近两年来蓝藻的大面积迸发。都与有关水域的污染尤其是无机营养物氮、磷的污染有直接的关系。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许多湖泊、水库和河流的污染。近年来我国近海赤潮的频繁出现以及近日青岛等沿海乡村浒苔的呈现。以在工农业的生产中高能耗、高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生产过程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和资源以污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形式排入环境,造成对水、大气和土壤环境的污染。大气中污染物的沉降和降水流经农田和城镇地面的地表径流,都会将其污染物最后进入水体,成为各种形态的污染物的最后汇集之处。
  都与其富营养化,亦即水体中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盐浓度过高有直接的关系;由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而进入水体的过去很长时间直到如今,对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着重于点污染源控制和治理,而忽视非点污染源(或称面污染源)控制与治理。实际上后者进入水体的氮、磷等营养物并不比前者少。例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力枢纽-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经调查确定,其点污染源与面污染源的COD负荷比例为8515而氮、磷负荷比则为5149大致为11国农田依靠施用大量甚至过量的化肥来获得高产,而实际上农作物真正吸收的化肥只占其中的一小局部,致使施用的大部分化肥随降水径流而流失,并最后进入水体。因此,一些水网地带河流中的氨氮高达10mg/L,一般在初春、晚秋或初冬时低温、低光照和低营养盐浓度的条件下便可发生。还有近海海域的赤潮迸发。以及硅藻、金藻和黄群藻的水华;后者跟前者不同。近年来频繁发生湖泊、水库、河流等淡水水体的蓝藻迸发。总磷则超过1mg/L可见,国农田地表径流携带到水体的氮、磷的现象是普遍的
上一篇: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与方法 下一篇:赤潮暴发主要起源于陆源的营养物质污染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xy/left.htm

    

    2011-2018 北京莱耀生物版权所有豫ICP备17046142号